日前拜讀了小莊的《80年代事件簿2》,勾起了許多許多回憶。
我自己是七年級前段班,正是看著小莊那一輩的人的作品長大的。而那些80年代起頭的,發展的,曾經有過的美好與苦澀,他們那一代經驗的是浪頭,我們這一輩則還有幸在浪潮退去後,撿拾那個年代曾有過的美麗片段。
還拿過錄影帶的小帶,菜市場旁邊還有唱片行賣著錄音帶,光華商場還買得到大補帖,北車天橋還沒拆,用過倚天中文系統和開機片,看電影有站著唱過國歌,掛過B.B.Call玩過數字傳訊息,逛書店算的上是一件平常事,而且,身為教改前的最後一屆高中生的那個時代。
啊,一要提起,就會像這一長串一樣,好像說也說不完。這跟咖啡店有什麼關係?有,有關係。因為我覺得,自己好像極其有幸地經歷了那個年代的咖啡館的輝煌與沒落。
那個年代我們混的店是2.31、挪威森林;夜班還沒換手經營改名多鬆,朱利安諾還沒收掉,師大路的店家也還沒被抄。這些店,一一步入歷史,不管別人怎麼說,對我而言都是一個時代的結束。
當時我們是怎麼用咖啡館的?
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
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
關於靜心
靜心不是一個方法
不是一個讓自己靜下來的法門
不是一個讓自己逃離塵囂的所在
不是一個讓自己安適的方式
不是一個達到某種境界的手段
不是一個創造某種感受的方便
如果是,那不過是迷幻藥。
靜心是一種背景
靜心是讓自己的知覺越來越恢復
是讓自己與自己越來越貼近
是讓所有在內在發生的一切都清清楚楚地被自己看見
是讓自己能夠讓內在一切亂七八糟的現象全部顯現
而不隨躁動起舞
靜心會讓自己的內在承受越來越多
靜心會讓自己越來越敏感
靜心會讓所有的舒服與不舒服轉向內在
因而承受越多 只是不向外展現
靜心不是壓抑
不是讓一切不向外展現
而是讓一切清清楚楚地呈現在自己的意識
看
繼續看
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
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
薩爾加多的凝視
試圖書寫薩爾加多的凝視,像是一種傲慢。
那裡有更具大的存在,透過薩爾加多的眼,透過他的行走,透過他按下的快門,傳遞著豐富且巨大的訊息給我們。
我從沒想過,一張照片,就只是一張照片,能夠包容含納如此豐沛的訊息。包含人的苦難與信仰,堅毅與軟弱,包含地獄裡的癲狂與仇恨,慾望與人的生命在其中與此衝撞迸發出的張力;也包含天堂裡的恩賜與祝福,自然生生不息而流瀉出的奇蹟和生機。
我跟著薩爾加多走了一趟他生命的旅程。
走到南美洲的山區,看見山區子民眼裡的堅毅,看見他們對信仰的質樸純真。
走到受飢餓與疾病之苦的尼日,看見生命最後的尊嚴,看見失去一切,僅僅是存活著,那樣赤裸裸而漸漸熄滅的生靈。
走到焚燒中的油田,那樣巨大宏偉的,地獄般的舞台,看見不透光的天,向天際噴發的火柱,看見在此之中與此拼搏的消防員,他們的身軀是如此有力。一如在金礦礦脈中不斷不斷掘土的人們,被慾望所趨使,在一個不斷被挖掘的大坑中挖掘著挖掘著,如同螻蟻搬運送著一趟趟的土塊......那在地獄中,那些身軀的張力,是那樣讓人印象深刻。
而你繼續走。你繼續走,走到了人類能到達的最幽暗的深淵。那是實實在在的煉獄,人們只是因為仇恨,只是因為仇恨,殘殺著彼此。在這裡,仿若失去了所有的光明。一點也沒有。人們失去了最後的尊嚴,只受仇恨與恐懼驅趕,只是繼續逃離著,猶如在暗不見光,彷彿永無出期的黑暗中行走,死滅。
我以為薩爾加多那樣充滿關懷,如此柔軟的一顆心,會在這樣的煉獄裡失去信心。我以為他的旅程會在這裡結束。惴惴不安地,看著眼前的影片繼續播映著。
而他走過來了。他的眼裡流露出令人難以置信的溫柔與天真,就像,我在最近才見過的,新生幼兒那樣天真而無限的眼神。
對於苦難的探詢,對於人性的疑惑,對於人的處境的困惑,他確確實實走過來了。一如他的故鄉,那片土地。那片滋養他存活的沃土,漸漸成為荒漠......而又在他自己的手下,一棵樹又一棵樹的種回來。曾經的荒漠,重新充滿生機。
創世紀,這輯系列,美得令人驚嘆。
那是惟有深深體會過地獄的光景的人,是惟有深深同理過在他身邊一切生靈的人,才會看得到的畫面,才能夠拍下的影像。
那是我未曾企及之處,無以言說。僅此留下作品連結。
http://big5.news.cn/gate/big5/news.xinhuanet.com/foto/2014-01/17/c_126020245_2.htm
在這樣一個全心全意投入的人之前,說再多的話,都是枉然。
只能感佩於心。
那裡有更具大的存在,透過薩爾加多的眼,透過他的行走,透過他按下的快門,傳遞著豐富且巨大的訊息給我們。
我從沒想過,一張照片,就只是一張照片,能夠包容含納如此豐沛的訊息。包含人的苦難與信仰,堅毅與軟弱,包含地獄裡的癲狂與仇恨,慾望與人的生命在其中與此衝撞迸發出的張力;也包含天堂裡的恩賜與祝福,自然生生不息而流瀉出的奇蹟和生機。
我跟著薩爾加多走了一趟他生命的旅程。
走到南美洲的山區,看見山區子民眼裡的堅毅,看見他們對信仰的質樸純真。
走到受飢餓與疾病之苦的尼日,看見生命最後的尊嚴,看見失去一切,僅僅是存活著,那樣赤裸裸而漸漸熄滅的生靈。
走到焚燒中的油田,那樣巨大宏偉的,地獄般的舞台,看見不透光的天,向天際噴發的火柱,看見在此之中與此拼搏的消防員,他們的身軀是如此有力。一如在金礦礦脈中不斷不斷掘土的人們,被慾望所趨使,在一個不斷被挖掘的大坑中挖掘著挖掘著,如同螻蟻搬運送著一趟趟的土塊......那在地獄中,那些身軀的張力,是那樣讓人印象深刻。
而你繼續走。你繼續走,走到了人類能到達的最幽暗的深淵。那是實實在在的煉獄,人們只是因為仇恨,只是因為仇恨,殘殺著彼此。在這裡,仿若失去了所有的光明。一點也沒有。人們失去了最後的尊嚴,只受仇恨與恐懼驅趕,只是繼續逃離著,猶如在暗不見光,彷彿永無出期的黑暗中行走,死滅。
我以為薩爾加多那樣充滿關懷,如此柔軟的一顆心,會在這樣的煉獄裡失去信心。我以為他的旅程會在這裡結束。惴惴不安地,看著眼前的影片繼續播映著。
而他走過來了。他的眼裡流露出令人難以置信的溫柔與天真,就像,我在最近才見過的,新生幼兒那樣天真而無限的眼神。
對於苦難的探詢,對於人性的疑惑,對於人的處境的困惑,他確確實實走過來了。一如他的故鄉,那片土地。那片滋養他存活的沃土,漸漸成為荒漠......而又在他自己的手下,一棵樹又一棵樹的種回來。曾經的荒漠,重新充滿生機。
創世紀,這輯系列,美得令人驚嘆。
那是惟有深深體會過地獄的光景的人,是惟有深深同理過在他身邊一切生靈的人,才會看得到的畫面,才能夠拍下的影像。
那是我未曾企及之處,無以言說。僅此留下作品連結。
http://big5.news.cn/gate/big5/news.xinhuanet.com/foto/2014-01/17/c_126020245_2.htm
在這樣一個全心全意投入的人之前,說再多的話,都是枉然。
只能感佩於心。
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
給劇團夥伴的短信
我看到那條路在哪裡了。
一直以來其實我都分裂成兩個部分。
一個是工作,生活;創作被分裂出來。
這次去台南,看到了好幾間店。充滿創作力的店。
每次看到這樣的店,都會深深的覺得自己的店缺少了什麼。
我看到了一個用舊行李箱改造的燈箱招牌--那是把行李箱的面切開,在裡面裝上透光板,再把燈接到裡面去,變成一個燈箱。
看到那個的時候,我就驚覺...我在做戲的時候,不也很能做這種事情?可回到店裡,店裡所有要用的東西,我幾乎都是從實際面去考慮的:是不是有效率?是不是可以流程化?是不是有效益?
我沒有在玩這間店。沒有在創作這間店。
--
然後也是時勢如此,店裡就本來的樣子,能嘗試過的,能經驗的,好像已經滿足了我一開始開店,那些要去經驗要去渡化的了。
開店的初衷很複雜。有喜歡咖啡店這樣的空間;有喜歡做這個工作的感覺;有喜歡喝咖啡...更多的是,我希望在這個工作裡實現經濟獨立。那個可以讓我昂首獨立的獨立:我要自己和我的員工可以在這裡做自己,學習,了解自己,我要突破我自己那個對工作這件事的本質,那個讓我很不舒服的想像。
我不再覺得工作是迫於無奈,人勢必會在一份工作中被異化了。
--
然後要開始擴展業務。我開始想去嘗試那些我沒做過,我沒有經驗過的。就在這當口,跟Sol和Perry,杏端,還有其他工作夥伴談著未來的方向的時候,那個創作的形貌和預感非常清楚的顯現出來。
我啊,不就在咖啡館導演一齣戲嗎?
整間店是舞台,來的客人是環境劇場的觀眾,而我是導演。只是我太習慣站在吧檯裡了,就是玩個自導自演。
我想起跟你們一起做戲的感覺,然後我就知道在工作中,可以把自己放在甚麼樣的位置了。
--
創作與生活,可以不分裂開來。
我在生活裡何嘗不能一直在玩一直在創作?
而我在創作裡,又為什麼不能去想長期營運和營收的問題?
然後從那密集的效益效率合理性裡面退開來,才發現在工作裡面,其實有那麼多的空間和可能性。
--
就是看到了自己的路,跟你們分享分享。
也許,你們也能在自己的生活裡面慢下來,在裡面創作。
也許就如我們一起做過戲那樣的經驗,也許也可能是你在其他時候,跟自己在一起那樣的經驗。
然後,生活開始充滿未知。
開始好玩起來。
Love you all.
一直以來其實我都分裂成兩個部分。
一個是工作,生活;創作被分裂出來。
這次去台南,看到了好幾間店。充滿創作力的店。
每次看到這樣的店,都會深深的覺得自己的店缺少了什麼。
我看到了一個用舊行李箱改造的燈箱招牌--那是把行李箱的面切開,在裡面裝上透光板,再把燈接到裡面去,變成一個燈箱。
看到那個的時候,我就驚覺...我在做戲的時候,不也很能做這種事情?可回到店裡,店裡所有要用的東西,我幾乎都是從實際面去考慮的:是不是有效率?是不是可以流程化?是不是有效益?
我沒有在玩這間店。沒有在創作這間店。
--
然後也是時勢如此,店裡就本來的樣子,能嘗試過的,能經驗的,好像已經滿足了我一開始開店,那些要去經驗要去渡化的了。
開店的初衷很複雜。有喜歡咖啡店這樣的空間;有喜歡做這個工作的感覺;有喜歡喝咖啡...更多的是,我希望在這個工作裡實現經濟獨立。那個可以讓我昂首獨立的獨立:我要自己和我的員工可以在這裡做自己,學習,了解自己,我要突破我自己那個對工作這件事的本質,那個讓我很不舒服的想像。
我不再覺得工作是迫於無奈,人勢必會在一份工作中被異化了。
--
然後要開始擴展業務。我開始想去嘗試那些我沒做過,我沒有經驗過的。就在這當口,跟Sol和Perry,杏端,還有其他工作夥伴談著未來的方向的時候,那個創作的形貌和預感非常清楚的顯現出來。
我啊,不就在咖啡館導演一齣戲嗎?
整間店是舞台,來的客人是環境劇場的觀眾,而我是導演。只是我太習慣站在吧檯裡了,就是玩個自導自演。
我想起跟你們一起做戲的感覺,然後我就知道在工作中,可以把自己放在甚麼樣的位置了。
--
創作與生活,可以不分裂開來。
我在生活裡何嘗不能一直在玩一直在創作?
而我在創作裡,又為什麼不能去想長期營運和營收的問題?
然後從那密集的效益效率合理性裡面退開來,才發現在工作裡面,其實有那麼多的空間和可能性。
--
就是看到了自己的路,跟你們分享分享。
也許,你們也能在自己的生活裡面慢下來,在裡面創作。
也許就如我們一起做過戲那樣的經驗,也許也可能是你在其他時候,跟自己在一起那樣的經驗。
然後,生活開始充滿未知。
開始好玩起來。
Love you all.
2015年3月11日 星期三
Break on through
想要書寫Jim Morrison,會是越來越困難的事,因為我內在的Morrison已漸漸離我遠去。2015年四月,穆勒要播Morrison的紀錄片。此時不寫,更待何時?
初聽到The Doors的音樂可能是在再拒劇團的那段時間。第一次看見Morrison的照片就讓我深深震撼--那麼俊美的一個人,有著一雙那樣極具洞穿性,無比銳利的眼睛--他在人前坦露出自己的那個樣子彷彿不顧一切,只想要看得更深,只想洞穿生命的真實似的。
只是現在也更加了解到,那樣的銳利與單純,也是那樣的敏感脆弱,容易受到傷害。
Morrison的歌聲極具爆發力。如果上網找找他的演出影像,你會感到驚訝--那麼具有爆發力的聲音,在演出時是一點都不張狂。你可以看到......在演出時他彷彿不在這個時空中;或是更明確地說,只有他(和他的團員們)完完全全的待在這裡,專注在自己的演出上。而那聲音像是從身體深處轟鳴而出,幾乎像是地鳴。你知道那個時候不是他在唱歌......如果說搖滾樂是一場儀式的話,在場上的靈媒,Jim Morrison當之無愧是第一人。
因為他只在意真實。
他只在意真實,所以不媚俗。
他只在意真實,所以只照著自己的感覺行事。
他只在意真實,所以他筆下的詩,那些樂句也只描述真實。
但有多少人能夠理解?
這必定是Morrison懷抱一生的憂傷。
越多人為他瘋狂,他越會感到困惑與不真實。因為那些尖叫的歌迷們只看見他的皮相,沒有真的跟他在一起。他越是忠於自己地繼續展現,就有越多瘋狂的歌迷,然後世界就越加地荒謬。
然後繼續執著在真實上面,他就只剩下創作與迷幻藥兩處可以待。因為現世是如此瘋狂。這份對真實毫不妥協的勁(在面對現實時卻只能繼續逃避),最後也殺了他自己。
我多麼想為他填補那個真實與現實之間斷裂的橋?看到這樣的靈魂,你內在非常原始的那個部份會被喚醒。你會不由自主地愛上他,而這時如果你不是像瘋狂的歌迷一般把他當成慾望投射的對象的話,他就會是一面鏡子。照出你內在對真理的渴望,還有面對現實/現世時會遭遇到的困頓與矛盾。
在那年,Morrison喚醒了我內在那單純敏感的部分,他的歌還會繼續喚醒更多的人。而我們繼續活著,繼續活著,在這個世上面對著一切的現實。
只要繼續活著就是證明。
有一天,我們會以自己的體驗與自己的肉身,連結那真實與現實之間的橋樑--不,根本沒有橋樑,它們是同一件事--而這次,我們不會繼續執著在任何一端,被自己打垮。
謹以此文悼祭Morrison。
2015年3月10日 星期二
穆勒五年小記
穆勒快五歲了。「想不想寫點什麼?」Sol這樣問我。我說,才五年而已,等做滿十年再來大放厥詞吧。而我確實覺得自己才剛入行而已。
27歲開店,心性不定,是真不想在公司工作,滿腦子天馬行空的想法想去實現,試圖自立就撞上了現實的高牆。敢衝是那時唯一的優點,打了年餘的工,覺得自己咖啡做得還不錯,就這樣莽莽撞撞的開店了。沒有絲毫經營的觀念,也沒有絲毫想要費心經營一項事業的心,這樣開了店,現在沒倒真是個奇蹟。
要感謝的人太多,一一地說就顯得客套,官話一堆。可真感謝。要來寫這種年度回顧的文章,才了解為什麼好多的作家喜歡寫長串的感謝名單。因為絕大多數的時候,一件事情能夠是今天的樣貌,真的不是一個人成就的。你啊你啊你,就讓我把感謝的名字放在心上,你知道我心裡有你。
要感謝的人太多,一一地說就顯得客套,官話一堆。可真感謝。要來寫這種年度回顧的文章,才了解為什麼好多的作家喜歡寫長串的感謝名單。因為絕大多數的時候,一件事情能夠是今天的樣貌,真的不是一個人成就的。你啊你啊你,就讓我把感謝的名字放在心上,你知道我心裡有你。
說到剛剛入行。
稍微陪著這間店走過的朋友都知道,這店開始整整賠了兩年。
稍微陪著這間店走過的朋友都知道,這店開始整整賠了兩年。
是在這之中,面臨要收掉的危機,才真的認真起來,看看自己到底少了些什麼。然後學,然後改。世界不再以我為中心運轉...不再是什麼事情任我任憑私意地想,事情就會像我想的那樣。而是,在這過程中看著自己到底哪裡不實在,哪裡不足--自己開的店哪,總不能再閃了吧?糞坑在前頭都得跳下去,怨誰?
然後慢慢看見能學的東西還有一件又一件。
從少年到青年,能說自己有點長進的地方,大概就是這裡。
那是事情真的不是你表面上看到的那個樣子。
能夠做杯很好喝的咖啡,能不能不覺得自己已經會了,已經做得很好了?這裡這個客人等著喝你第一杯做給他喝的拿鐵呢。能做個在前台亮麗的吧檯手,後面還有那些進貨補貨理貨順貨的工還未竟呢。能夠做個堪稱稱職的經營者,能不能繼續待在這個地方磨著那一毫兩厘的基礎功?繼續顧頭顧尾,記著帳,繼續做些細微的調整?
眼睛是老的,一切就陳腐了。
甘願待在自己現在的位置了,就老老實實打掃,老老實實備料補貨,倒垃圾洗馬桶去。
甘願待在自己現在的位置了,就老老實實打掃,老老實實備料補貨,倒垃圾洗馬桶去。
我只是一間咖啡館的老闆,在這裡繼續泡著繼續看。每天都有一些新的體會。而這一切只等待我甘願待在這裡,做每一件極其平常的事。
漸漸甘願待在這裡了,於是乎剛剛入行。這才開始經營。
經營每一杯咖啡,經營每天的打掃,經營每天的營運,怎樣讓來的客人和在這裡工作的夥伴可以舒舒服服地在這裡交流。在這裡面我知道還有更多可以學的,就只看我可以多不動搖地繼續待在每天日常,看清自己的偏性。
經營每一杯咖啡,經營每天的打掃,經營每天的營運,怎樣讓來的客人和在這裡工作的夥伴可以舒舒服服地在這裡交流。在這裡面我知道還有更多可以學的,就只看我可以多不動搖地繼續待在每天日常,看清自己的偏性。
與其期待下一個五年,我希望可以期待下一個今天。
再端一杯咖啡,再多一次交流,就算只是點頭微笑。
再端一杯咖啡,再多一次交流,就算只是點頭微笑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