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
領新角色。
父親。這真是個太過奇怪的角色。幾乎有點奇怪到讓人不禁懷疑上帝是不是搞錯了甚麼?
好像,從懷孕開始,一直到生產,到哺餵直到孩子斷奶的時候為止,這麼長的一段時間,父親的「實質功能」就只有射精而已(那還是在懷孕前哪)。其它的時候,除了心理上與經濟上的支持,基本上都處於一種幫不上忙、插不上手,使不上力的狀態。
別的不說,就是生產時恨不得肚子長在自己身上痛也不可得。而當孩子哭著討奶時,也只能跟著嬰兒一起,眼巴巴地看著媽媽。父親哪?但且不要在這過程裡有些甚麼自己太多的意見與期待,多添得母親要多照顧一個人,好像就已經是萬幸了。
但人的心理與身體真是奇妙。分明是父親,孩子出世後,一樣會在身心上產生巨大的質變。是催產素也跟著爆發了嗎?無論是怎樣,在孩子誕生之後,好像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,眼裡只剩下孩子。一切的行動思惟想法,都變成以孩子為中心,除此之外的一切都無所謂。即使要做盡一切天理不容的事,哪怕只是為了能讓孩子喝上一口奶,能和母親待在一起,我都願意去做。
有一點熟悉--就像是和愛人陷入熱戀一般的感受--又有一點不同,這變化,要來得更直接,更強烈,更毫無疑問一些。
而這樣強烈的內在變化,對比父親這個角色的無用與無能為力,實在顯得太不相稱。甚至可說是一種矛盾,令人更加難以理解這個角色。
是以無從理解,亦沒有一個令自己心滿意足的範本供自己仿效(天可憐男子,可真曾有能人完美演繹過這個角色?)好像,也只能從著自己的本性與特質,在這矛盾中一步步走著活著,慢慢參悟罷!真要有樣板,可也離自己夠遠了。
身為一個違反自然,純社會性功能的角色,我所知道的,實在太少。
2016年7月16日 星期六
七月小記
六月,風風火火開始新的計畫,也風風火火開始了許多人事的劇變。雖然一開始,就可以感覺與預測到這件事,實際面臨時,可就是另一件事了。整個七月開始,就像是一場靈魂的重量訓練。
很多過往傾斜的依賴關係,一個一個脫落。糾纏的能量解開的同時,也牽動一個又一個固著在內在的,已經和肉長在一起的痂殼。在這過程裡面,現實感受到的,就是內在不斷地拉扯撕裂拉扯撕裂。
很難待在那個,被扯裂開來,充滿痛楚、不安與恐懼的當下。會禁不住地要去抓,當然抓不住--而往往轉變成憤怒,失去價值感與依歸,失去方向感,沮喪,種種亂七八糟的感受。幾次大塊大片的痂殼剝落的時候,禁不住充滿憤怒地向外展現,竟也安然無事渡過了,直可說萬幸。而一次一次,似乎更能緩一緩,試著讓自己在那當下,不急,慢慢適應。
靈魂的重量訓練,不能用力。那在在考驗的,不是表面上的強悍。而是能不能,在各種難受的處境裡面,試著再待著,再待著......待在那個心痛裡,待在那個全身不適的地方,然後繼續就著眼前的機緣,繼續生活。
然後面對著前方一大片的黑暗,在衝突衝撞,跌跌撞撞裡,摸索前行。
==
我不知道路要往哪走,只聞得到開闊處的空氣的味道。
我不知道要受多久多痛得苦,只知道這個當下那就是我的現實。
我不知道生命,不知道我自己存在於此,究竟是希望抑或絕望
只知道即使在痛苦最劇烈的時刻,這些感受事實上還是會不斷變化。
當放棄了掙扎
當放棄了想望
當放棄了所有的自以為
這些痛苦得覺受竟能化成一種激昂
而它繼續在變 繼續在變
==
我無能為人領路 亦無能為人渡行
未料度盡自身之路卻不得不與人相繫
很多過往傾斜的依賴關係,一個一個脫落。糾纏的能量解開的同時,也牽動一個又一個固著在內在的,已經和肉長在一起的痂殼。在這過程裡面,現實感受到的,就是內在不斷地拉扯撕裂拉扯撕裂。
很難待在那個,被扯裂開來,充滿痛楚、不安與恐懼的當下。會禁不住地要去抓,當然抓不住--而往往轉變成憤怒,失去價值感與依歸,失去方向感,沮喪,種種亂七八糟的感受。幾次大塊大片的痂殼剝落的時候,禁不住充滿憤怒地向外展現,竟也安然無事渡過了,直可說萬幸。而一次一次,似乎更能緩一緩,試著讓自己在那當下,不急,慢慢適應。
靈魂的重量訓練,不能用力。那在在考驗的,不是表面上的強悍。而是能不能,在各種難受的處境裡面,試著再待著,再待著......待在那個心痛裡,待在那個全身不適的地方,然後繼續就著眼前的機緣,繼續生活。
然後面對著前方一大片的黑暗,在衝突衝撞,跌跌撞撞裡,摸索前行。
==
我不知道路要往哪走,只聞得到開闊處的空氣的味道。
我不知道要受多久多痛得苦,只知道這個當下那就是我的現實。
我不知道生命,不知道我自己存在於此,究竟是希望抑或絕望
只知道即使在痛苦最劇烈的時刻,這些感受事實上還是會不斷變化。
當放棄了掙扎
當放棄了想望
當放棄了所有的自以為
這些痛苦得覺受竟能化成一種激昂
而它繼續在變 繼續在變
==
我無能為人領路 亦無能為人渡行
未料度盡自身之路卻不得不與人相繫
2015年6月17日 星期三
敬那幾乎悄然逝去的咖啡時光
日前拜讀了小莊的《80年代事件簿2》,勾起了許多許多回憶。
我自己是七年級前段班,正是看著小莊那一輩的人的作品長大的。而那些80年代起頭的,發展的,曾經有過的美好與苦澀,他們那一代經驗的是浪頭,我們這一輩則還有幸在浪潮退去後,撿拾那個年代曾有過的美麗片段。
還拿過錄影帶的小帶,菜市場旁邊還有唱片行賣著錄音帶,光華商場還買得到大補帖,北車天橋還沒拆,用過倚天中文系統和開機片,看電影有站著唱過國歌,掛過B.B.Call玩過數字傳訊息,逛書店算的上是一件平常事,而且,身為教改前的最後一屆高中生的那個時代。
啊,一要提起,就會像這一長串一樣,好像說也說不完。這跟咖啡店有什麼關係?有,有關係。因為我覺得,自己好像極其有幸地經歷了那個年代的咖啡館的輝煌與沒落。
那個年代我們混的店是2.31、挪威森林;夜班還沒換手經營改名多鬆,朱利安諾還沒收掉,師大路的店家也還沒被抄。這些店,一一步入歷史,不管別人怎麼說,對我而言都是一個時代的結束。
當時我們是怎麼用咖啡館的?
我自己是七年級前段班,正是看著小莊那一輩的人的作品長大的。而那些80年代起頭的,發展的,曾經有過的美好與苦澀,他們那一代經驗的是浪頭,我們這一輩則還有幸在浪潮退去後,撿拾那個年代曾有過的美麗片段。
還拿過錄影帶的小帶,菜市場旁邊還有唱片行賣著錄音帶,光華商場還買得到大補帖,北車天橋還沒拆,用過倚天中文系統和開機片,看電影有站著唱過國歌,掛過B.B.Call玩過數字傳訊息,逛書店算的上是一件平常事,而且,身為教改前的最後一屆高中生的那個時代。
啊,一要提起,就會像這一長串一樣,好像說也說不完。這跟咖啡店有什麼關係?有,有關係。因為我覺得,自己好像極其有幸地經歷了那個年代的咖啡館的輝煌與沒落。
那個年代我們混的店是2.31、挪威森林;夜班還沒換手經營改名多鬆,朱利安諾還沒收掉,師大路的店家也還沒被抄。這些店,一一步入歷史,不管別人怎麼說,對我而言都是一個時代的結束。
當時我們是怎麼用咖啡館的?
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
尋找我的咖啡原點(之六,穆勒咖啡館)
接下來,就是穆勒咖啡館。
開了店,時不時總是有人問我說:「這是你的夢想嗎?」每每聽到這樣的問題,我都不知道該如何回答。
開店的當下,我真的沒想那麼多。如你所見,一直是到四年後的今天,我才重新回想自己的咖啡經驗。藉由這樣的回溯、書寫,找尋自己的初衷、自己的咖啡原點。
所以,我必須很老實地說:開咖啡館並不是我的夢想。並沒有那樣的浪漫--「啊,好想開一間咖啡館喔...」這樣的東西。說到頭,只是順著自己的生命流轉,因緣合和,就這樣開了一間店。
但還是有初衷。那在翹了課,咖啡館二樓的窗玻璃前;那在藍貓咖啡溫暖的吧檯座位。
咖啡館吸引我的地方就在這裡。她是一個「空間」。她不是一個,所有人會有明確一致的目的性而造訪的空間......她不像餐廳,去到那裡就是要吃什麼;她不像圖書館,她不像公司,不像學校,也不像公園--她什麼也不是,只是一個空間。更確切地說,一個「非日常的空間」。
咖啡館提供的是一個無形之物。當然,有咖啡,咖啡當然得好喝。但那幾乎只是一個藉口。我們去到咖啡館喝的,實際上是別的東西。
而這也是我一生的學習。
當我們要給一個「空間」的時後,實際上並不是拿了什麼東西出來,而是必須「讓開」,讓事情發生。就好似生一把火......胡亂地添材加薪,只會把空間堵死,不能呼吸的火只能就這樣死去。
我在穆勒一點一點學習如何承擔自己生命的責任--經過無數次的爭執、衝突,一點一點看清自己逃避的、不願面對的盲點。這才瞭解到,就算只是經營一間小咖啡館,都不是那麼容易。
而現在,我又在一點一點學習著,如何放下控制,把空間讓出來,讓所有的事情以它自己的步調發生......同時,扮演好自己的角色。
這條道路沒有止盡。永遠都有更多更多的事可以看,永遠都有更多的東西可以學。如果現在你問我,咖啡館對我來說是什麼?
我會說,咖啡館就是悲歡,就是離合。她是一個舞台,一個空間......她讓一切的事情發生,不管來到這裡的人是為了什麼。
咖啡館就是人生。
(全文完)
==
後記。
後來,上網查了藍貓咖啡,非常驚喜她似乎重新開張了。看到別的部落客寫的文章,也看到了熟悉的老闆娘的身影。後來某一次出差剛好要到新莊,就繞過去看了一看。無巧不巧,公休。
也好。事實上我非常清楚,我要找的東西不在這裡。
那些感受都是真的--不管是在當年的星巴克的那扇窗戶前,脫離日常而單獨的美好感受;或是在藍貓咖啡感受到的,那樣第一次接觸義式咖啡的衝擊,還市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接受,那像家一般的感受--這些感受都是真的,但它也是一時一地的,獨一無二而無法取代。
換了一個時間,生命又多走了那麼多的路,那是決計無法在同一個地方找到和當年同樣的東西的。所有那些過去的已然消逝。
但感覺還在。當初的感動還在。我們只有靠著自己的雙手雙腳,去重現當年的感動。這是初衷之所以為初衷--那不是一個終點,不是一件已完成的事情,而是原點。也只有這樣,路才走的下去,不至陷到胡同裡。
大抵天下所有的創造,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味道吧。尋找初衷不是為了設定某些要完成的標地或里程碑,只是讓自己回到那個最初感動的點來,根植此處地繼續創造。
祝福每個走在自己旅途上的人們。穆勒咖啡館會在這裡,繼續為你們沖著一杯杯的咖啡。
開了店,時不時總是有人問我說:「這是你的夢想嗎?」每每聽到這樣的問題,我都不知道該如何回答。
開店的當下,我真的沒想那麼多。如你所見,一直是到四年後的今天,我才重新回想自己的咖啡經驗。藉由這樣的回溯、書寫,找尋自己的初衷、自己的咖啡原點。
所以,我必須很老實地說:開咖啡館並不是我的夢想。並沒有那樣的浪漫--「啊,好想開一間咖啡館喔...」這樣的東西。說到頭,只是順著自己的生命流轉,因緣合和,就這樣開了一間店。
但還是有初衷。那在翹了課,咖啡館二樓的窗玻璃前;那在藍貓咖啡溫暖的吧檯座位。
咖啡館吸引我的地方就在這裡。她是一個「空間」。她不是一個,所有人會有明確一致的目的性而造訪的空間......她不像餐廳,去到那裡就是要吃什麼;她不像圖書館,她不像公司,不像學校,也不像公園--她什麼也不是,只是一個空間。更確切地說,一個「非日常的空間」。
咖啡館提供的是一個無形之物。當然,有咖啡,咖啡當然得好喝。但那幾乎只是一個藉口。我們去到咖啡館喝的,實際上是別的東西。
而這也是我一生的學習。
當我們要給一個「空間」的時後,實際上並不是拿了什麼東西出來,而是必須「讓開」,讓事情發生。就好似生一把火......胡亂地添材加薪,只會把空間堵死,不能呼吸的火只能就這樣死去。
我在穆勒一點一點學習如何承擔自己生命的責任--經過無數次的爭執、衝突,一點一點看清自己逃避的、不願面對的盲點。這才瞭解到,就算只是經營一間小咖啡館,都不是那麼容易。
而現在,我又在一點一點學習著,如何放下控制,把空間讓出來,讓所有的事情以它自己的步調發生......同時,扮演好自己的角色。
這條道路沒有止盡。永遠都有更多更多的事可以看,永遠都有更多的東西可以學。如果現在你問我,咖啡館對我來說是什麼?
我會說,咖啡館就是悲歡,就是離合。她是一個舞台,一個空間......她讓一切的事情發生,不管來到這裡的人是為了什麼。
咖啡館就是人生。
(全文完)
==
後記。
後來,上網查了藍貓咖啡,非常驚喜她似乎重新開張了。看到別的部落客寫的文章,也看到了熟悉的老闆娘的身影。後來某一次出差剛好要到新莊,就繞過去看了一看。無巧不巧,公休。
也好。事實上我非常清楚,我要找的東西不在這裡。
那些感受都是真的--不管是在當年的星巴克的那扇窗戶前,脫離日常而單獨的美好感受;或是在藍貓咖啡感受到的,那樣第一次接觸義式咖啡的衝擊,還市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接受,那像家一般的感受--這些感受都是真的,但它也是一時一地的,獨一無二而無法取代。
換了一個時間,生命又多走了那麼多的路,那是決計無法在同一個地方找到和當年同樣的東西的。所有那些過去的已然消逝。
但感覺還在。當初的感動還在。我們只有靠著自己的雙手雙腳,去重現當年的感動。這是初衷之所以為初衷--那不是一個終點,不是一件已完成的事情,而是原點。也只有這樣,路才走的下去,不至陷到胡同裡。
大抵天下所有的創造,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味道吧。尋找初衷不是為了設定某些要完成的標地或里程碑,只是讓自己回到那個最初感動的點來,根植此處地繼續創造。
祝福每個走在自己旅途上的人們。穆勒咖啡館會在這裡,繼續為你們沖著一杯杯的咖啡。
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
尋找我的咖啡原點(之五,在挪威的吧檯)
挪威不只是一間咖啡館,更是一個時代的見證。就因為她地處藝文重鎮的台北南區;就因為這咖啡何其好喝;就因為這音樂何其正點;就因為在是內抽菸何其爽快;就因為店主阿寬的品味,也因為羅蘭巴特和科本的海報。當然,還有在這間咖啡館裡的人們。
我在這裡度過大學時光最豐富璀璨的一頁,彼時,老TIVAC還開著。
我在這裡度過大學時光最豐富璀璨的一頁,彼時,老TIVAC還開著。
然後時光流轉,我和劇團的夥伴們做著戲,開會、慶功,要不是在小小破破的劇團公寓,不然就在挪威、米倉、夜班(之後易主改名mo!Relax,在後來的師大夜市風暴裡收掉了),大口大口地抽菸、喝咖啡飲酒,高談辯論,爽快!
然後時光流轉,工作半年餘,開始自己接案。在永春那兒租了間朋友的房,架了工作室,強烈地覺得想要打工,想接觸人們。去了唐山書店未果,來到挪威。我對阿寬說喜歡這間店,也喜歡你這個人。我是真心地這麼覺得。於是,我開始在這裡工作。
才發現做咖啡和喝咖啡,是根根本本的兩件事。工作第一週晚上作的夢和白天做的事並無二致--洗大量的杯子。
角色不同,觀點也就跟著不同。適應倒沒有什麼難處,只是從這開始,咖啡館對我來說,已經再無法像從前一般,只是個客人,只是享受其中,只是一個心靈上的棲身之所。她成為了工作,成為我日常實際的生活,到今天,她成為我的事業與人生。而那個跳脫一切,單獨而置身事外的神秘的空間,看似是再也回不去了。
我在挪威學會了所有我咖啡吧檯的專業技能。從填壓、萃取一杯espresso,到蒸奶泡、調味,倒牛奶、融合。我瞭解了工作流程與動線,學會做三明治。
我求知若渴,一有機會總要阿寬仔細教我如何做好一杯咖啡;每天喝個四杯兼做練習是一定要的。也開始自己嚐試變化與新的做法。彼時還沒有想要開咖啡店,只是單純地覺得,要做一件事,就要做到精通。
花了半年,掌握了基本的技巧與型,再花了半年,才說得上是有了一點心得。而真正融會貫通,是開了店以後一年的事了。這是我學習時間最長的一份工作。
結束的時後,不是那麼令人開心的。彼時已經決定要開店,適逢挪威要收,這店,要頂讓。
猶豫了很久。
一方面,很想要有自己的,全新開始的一間店;一方面,我深愛著挪威森林,希望她可以繼續存在......我在兩造之間拉扯著,直到我下定決心要頂下來,已經為時晚矣。
落空讓我深深地失落。甚而最後惱羞成怒,對阿寬說了很失禮的話,還自以為是地和其他夥伴和熟客抱怨。這件事一直讓我感到愧疚與遺憾。
於是,這最後的棲身之所,就在這樣微妙的不愉快中渡過了最後一天,易手別的店主。
(待續)
(待續)
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
尋找我的咖啡原點(之四,挪威的森林)
藍貓結束營業之後,流浪到2.31,而2.31結束之後,好一段時間,像是沒了棲身之所似的。開始,我想找一間店。找一間能讓自己待著的店。那幾乎是一個不管在心理或生理上的必需......沒有一間店是我的歸宿的話,那麼要在哪裡抽菸?要在哪裡書寫?要在何處畫設計稿?又要在何處,抽離日常的生活,抽離這一切,只是單獨而存在?
我翻著《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》,來到挪威的森林。一見店內有吧台座位,就直勾勾,大喇喇地坐上去。因為我知道,要認識這店裡的人們,坐上吧台是最快的捷徑。而這一坐,就是六年。
我在這裡完成了畢業製作,當完兵,坐到溫州店結束,喝了最後一天的Party裡吧台拿的海尼根,接著移到汀州店繼續坐......上班,工作,做了幾齣戲,然後,站進吧台,一邊接著設計案試著自力更生,一邊在這裡打工修業,直到這間店結束營業。
要書寫挪威是困難的。困難之處在......這個結束,多多少少帶著些遺憾。
我喜歡阿寬,同時也討厭他;我尊敬與感謝他,同時卻又無法衷心地對他認同。更多的,對他帶著一絲歉疚。
所謂的棲身之所,最長的一段時光,就是在這裡。這裡,同時既像藍貓,又像2.31。應該說,恰好就介於這兩者之間罷?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關懷,不似藍貓那般稠密;另一方面來說,又不像2.31那般疏離。我從來都不知道,阿寬真正在追求的是什麼?或說,他在意的究竟是什麼?
但咖啡是那樣毋庸置疑地好喝,音樂是那樣毋庸置疑地正點,在咖啡館裡的熟客們哪,是那樣毋庸置疑地讓人感到親切熟悉。一如在藍貓那時一般,彼此不需太多的認識,但總可以隨意聊上兩句。
只是,真要比較,似乎又總是多了一些些生份。
挪威的森林,在台灣咖啡館這短短的歷史中,肯定是一等一的名店。在公館商圈裡,汀洲路巷內與溫州街上,駐足十七年餘,而我有幸參與其中。那麼多的年頭,那麼多那個時代的,正港的文藝青年老年中年,流連,走過,發生,消逝。有多少的文學,多少的戲劇,多少的評論,多少的論辯,就這樣存在,發生,消逝,流過這間我們青春時駐足的咖啡館。而我何其有幸參與其中。甚而,在2008年五月,我成為這間店的店員。
(待續)
我翻著《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》,來到挪威的森林。一見店內有吧台座位,就直勾勾,大喇喇地坐上去。因為我知道,要認識這店裡的人們,坐上吧台是最快的捷徑。而這一坐,就是六年。
我在這裡完成了畢業製作,當完兵,坐到溫州店結束,喝了最後一天的Party裡吧台拿的海尼根,接著移到汀州店繼續坐......上班,工作,做了幾齣戲,然後,站進吧台,一邊接著設計案試著自力更生,一邊在這裡打工修業,直到這間店結束營業。
要書寫挪威是困難的。困難之處在......這個結束,多多少少帶著些遺憾。
我喜歡阿寬,同時也討厭他;我尊敬與感謝他,同時卻又無法衷心地對他認同。更多的,對他帶著一絲歉疚。
所謂的棲身之所,最長的一段時光,就是在這裡。這裡,同時既像藍貓,又像2.31。應該說,恰好就介於這兩者之間罷?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關懷,不似藍貓那般稠密;另一方面來說,又不像2.31那般疏離。我從來都不知道,阿寬真正在追求的是什麼?或說,他在意的究竟是什麼?
但咖啡是那樣毋庸置疑地好喝,音樂是那樣毋庸置疑地正點,在咖啡館裡的熟客們哪,是那樣毋庸置疑地讓人感到親切熟悉。一如在藍貓那時一般,彼此不需太多的認識,但總可以隨意聊上兩句。
只是,真要比較,似乎又總是多了一些些生份。
挪威的森林,在台灣咖啡館這短短的歷史中,肯定是一等一的名店。在公館商圈裡,汀洲路巷內與溫州街上,駐足十七年餘,而我有幸參與其中。那麼多的年頭,那麼多那個時代的,正港的文藝青年老年中年,流連,走過,發生,消逝。有多少的文學,多少的戲劇,多少的評論,多少的論辯,就這樣存在,發生,消逝,流過這間我們青春時駐足的咖啡館。而我何其有幸參與其中。甚而,在2008年五月,我成為這間店的店員。
(待續)
2014年2月5日 星期三
尋找我的咖啡原點(之三,2.31)
接下來是2.31。只是來到這裡,大半喝的都是威士忌。
開到很晚的店,在華光社區附近,來的時間總是半夜。白白冷冷的極簡裝潢,每桌有一盞現代桿的燈(也是冷光吧?)也是曾經和社團的學長姊來--以後來到這兒,若不是和社團的夥伴們聚,就是一個人來到這裡喝著威士忌,就著冷冷的光,畫設計稿或寫字。店主和員工,一次也沒和他們談過話。
還記得工作區和客席是完全分開的。一進門是沒有座位的吧台工作區,右轉進去裡面則是方正極簡的桌椅,還有一區放滿了可以選購的CD(但我沒買過)。似乎有非常多的設計人廣告人媒體人會來到這裡,每個人都完全在各做各的事,當然,偶爾也有人在此聚會。而對店員店主則是一點印象也無--似乎就隱身在入口處那個陰暗的吧台裡,隨著歲月從記憶裡消逝了。這是一間絕對不會受到打擾的店,也許就是這樣,才會有這樣多的「那類人」來吧。當然,能在室內抽煙也是一定要的。
2.31結束之後,我來到挪威的森林。就實際的層面來講,它改變了我的人生。
(待續)
開到很晚的店,在華光社區附近,來的時間總是半夜。白白冷冷的極簡裝潢,每桌有一盞現代桿的燈(也是冷光吧?)也是曾經和社團的學長姊來--以後來到這兒,若不是和社團的夥伴們聚,就是一個人來到這裡喝著威士忌,就著冷冷的光,畫設計稿或寫字。店主和員工,一次也沒和他們談過話。
還記得工作區和客席是完全分開的。一進門是沒有座位的吧台工作區,右轉進去裡面則是方正極簡的桌椅,還有一區放滿了可以選購的CD(但我沒買過)。似乎有非常多的設計人廣告人媒體人會來到這裡,每個人都完全在各做各的事,當然,偶爾也有人在此聚會。而對店員店主則是一點印象也無--似乎就隱身在入口處那個陰暗的吧台裡,隨著歲月從記憶裡消逝了。這是一間絕對不會受到打擾的店,也許就是這樣,才會有這樣多的「那類人」來吧。當然,能在室內抽煙也是一定要的。
2.31結束之後,我來到挪威的森林。就實際的層面來講,它改變了我的人生。
(待續)
2014年1月29日 星期三
尋找我的咖啡原點(之二,藍貓咖啡)
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我不再去星巴克。接下來的咖啡記憶,在藍貓。而這是我第一次,也許也是唯一的一次,深深地愛上一間咖啡館。
藍貓在我就讀的大學附近。說是附近,騎車過去也要5-10分鐘。大一上學期的某一天,跟著攝影社的學長姊們去了那間咖啡館,從此,一週裡面至少有兩到三天,我會去藍貓報到。
店門晚上六點才開,格子窗的玻璃門裡,透出鵝黃色的光。招牌是藍色的背景,前方用簡單的線條勾出一隻貓的輪廓,還有一杯咖啡。開了門進去......我還記得一樓的矮吧台,大約五六個座位,斜後方是一面窗玻璃,五個座位。在這裡,我可以見到健談又有個性的老闆娘,她的好朋友Fire,還有一週幾次來打工的茜茜。
廁所在二樓,裡面的浴缸拿來養魚。二樓座位還算寬,只是我一次也不曾在二樓喝咖啡。
在那個菸害防治法還沒上路的年代,我們可以在一樓大口大口地抽煙。菸灰缸裡總是放著咖啡渣,而Fire的面前的那個,總是整整齊齊地插著白長壽的煙屁股。他說:「我抽長壽不是因為它便宜,是因為它香!」令人懷念的,白長35元的年代。那時抽的金色大衛只要60呢。
而在這裡,也是我第一次深深感受到,我是被歡迎的,是完全被接受的。我還記得所有店裡的人--老闆娘、茜茜、Fire和其他的熟客,看到我進店門時開心歡迎的模樣。在那裡我第一次體驗到咖啡館與熟客、熟客與熟客之間的關係--我們並不真的認識對方,也從來沒有人想探詢每個人的隱私或背景,但卻可以無話不聊。談話可以淺薄,可以深入,也可以沉默。小小的空間,有著一種無可替代的尊重與溫暖,以及接受。那是我對咖啡館最美好的印象。
大概也是在這裡,第一次喝到espresso。一晚總要喀掉兩三杯。店裡賣的咖啡非常簡單--就是espresso,美式、拿鐵、卡布,還有單品。單品是用syphone煮的。在這裡第一次喝到哥斯大黎加,為它美味的酸著迷。也是在這裡第一次進到吧台內參觀、玩了義式咖啡填壓把手,學會煮syphone......許多的第一次。這裡的咖啡的味道,我再也不曾在別的地方喝到。
是藍貓讓我深深愛上咖啡,愛上咖啡館。如果要說我的咖啡原點,那就是在這裡。
(待續)
藍貓在我就讀的大學附近。說是附近,騎車過去也要5-10分鐘。大一上學期的某一天,跟著攝影社的學長姊們去了那間咖啡館,從此,一週裡面至少有兩到三天,我會去藍貓報到。
店門晚上六點才開,格子窗的玻璃門裡,透出鵝黃色的光。招牌是藍色的背景,前方用簡單的線條勾出一隻貓的輪廓,還有一杯咖啡。開了門進去......我還記得一樓的矮吧台,大約五六個座位,斜後方是一面窗玻璃,五個座位。在這裡,我可以見到健談又有個性的老闆娘,她的好朋友Fire,還有一週幾次來打工的茜茜。
廁所在二樓,裡面的浴缸拿來養魚。二樓座位還算寬,只是我一次也不曾在二樓喝咖啡。
在那個菸害防治法還沒上路的年代,我們可以在一樓大口大口地抽煙。菸灰缸裡總是放著咖啡渣,而Fire的面前的那個,總是整整齊齊地插著白長壽的煙屁股。他說:「我抽長壽不是因為它便宜,是因為它香!」令人懷念的,白長35元的年代。那時抽的金色大衛只要60呢。
而在這裡,也是我第一次深深感受到,我是被歡迎的,是完全被接受的。我還記得所有店裡的人--老闆娘、茜茜、Fire和其他的熟客,看到我進店門時開心歡迎的模樣。在那裡我第一次體驗到咖啡館與熟客、熟客與熟客之間的關係--我們並不真的認識對方,也從來沒有人想探詢每個人的隱私或背景,但卻可以無話不聊。談話可以淺薄,可以深入,也可以沉默。小小的空間,有著一種無可替代的尊重與溫暖,以及接受。那是我對咖啡館最美好的印象。
大概也是在這裡,第一次喝到espresso。一晚總要喀掉兩三杯。店裡賣的咖啡非常簡單--就是espresso,美式、拿鐵、卡布,還有單品。單品是用syphone煮的。在這裡第一次喝到哥斯大黎加,為它美味的酸著迷。也是在這裡第一次進到吧台內參觀、玩了義式咖啡填壓把手,學會煮syphone......許多的第一次。這裡的咖啡的味道,我再也不曾在別的地方喝到。
是藍貓讓我深深愛上咖啡,愛上咖啡館。如果要說我的咖啡原點,那就是在這裡。
(待續)
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
尋找我的咖啡原點(之一,首次咖啡館經驗)
也沒什麼特別的理由,最近寫了些文章,開始回顧自己的咖啡經驗。藉由這樣的書寫,看看自己走來的路,看看咖啡館對我的意義,看看這個場所究竟是哪裡在吸引我。
意外地收穫豐富。也就想跟大家分享。文章很長,分成幾篇......每週一次刊在《月亮上的吧檯手》和穆勒咖啡館粉絲頁/部落格。
不知道要多說些什麼,只想感謝所有走過的路與碰到的人,還有感謝你們接受我的分享:)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第一次喝義式咖啡,應當是在星巴克。真正確切的第一次已經記不得了。媽媽總是對新鮮事感興趣,也許又是跟著母親一起嘗鮮吧。
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--原來有這種東西啊。巧克力碎片星冰樂、蛋蜜拿鐵......那時後還沒有什麼都想深入研究的精神,只覺得新鮮得很,而且很好喝。(是當年真的好喝,還是味蕾未開呢?)
而也是在大安捷運站對面的星巴克,有了第一次說得上是咖啡館經驗的時光。
確切的第一次一樣記不得了,但每週有一天,我會照常時間出門,7:30左右來到這間店,在二樓的座位待到快九點,翹掉一堂我最討厭的英文課。
從二樓的大片窗玻璃,看著一群群和我穿著同樣制服的人們,從捷運站往學校的方向走。除了翹課的喜悅之外,還有一種當時無法描述的,跳脫出這一切,置身事外的感覺。在咖啡館,我和那些穿著同樣制服的人們,處在不同的世界。
我和在咖啡館的人們,也處在不同的世界。在那裏,我確確實實是單獨的。而我喜歡這種一個人的感受。沒有耽溺於什麼,不在日常與課業中浮沉。
只是一個人,在這裡,看著。
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我不再去星巴克。接下來的咖啡記憶,在藍貓。而這是我第一次,也許也是唯一的一次,深深地愛上一間咖啡館。
(待續)
意外地收穫豐富。也就想跟大家分享。文章很長,分成幾篇......每週一次刊在《月亮上的吧檯手》和穆勒咖啡館粉絲頁/部落格。
不知道要多說些什麼,只想感謝所有走過的路與碰到的人,還有感謝你們接受我的分享:)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第一次喝義式咖啡,應當是在星巴克。真正確切的第一次已經記不得了。媽媽總是對新鮮事感興趣,也許又是跟著母親一起嘗鮮吧。
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--原來有這種東西啊。巧克力碎片星冰樂、蛋蜜拿鐵......那時後還沒有什麼都想深入研究的精神,只覺得新鮮得很,而且很好喝。(是當年真的好喝,還是味蕾未開呢?)
而也是在大安捷運站對面的星巴克,有了第一次說得上是咖啡館經驗的時光。
確切的第一次一樣記不得了,但每週有一天,我會照常時間出門,7:30左右來到這間店,在二樓的座位待到快九點,翹掉一堂我最討厭的英文課。
從二樓的大片窗玻璃,看著一群群和我穿著同樣制服的人們,從捷運站往學校的方向走。除了翹課的喜悅之外,還有一種當時無法描述的,跳脫出這一切,置身事外的感覺。在咖啡館,我和那些穿著同樣制服的人們,處在不同的世界。
我和在咖啡館的人們,也處在不同的世界。在那裏,我確確實實是單獨的。而我喜歡這種一個人的感受。沒有耽溺於什麼,不在日常與課業中浮沉。
只是一個人,在這裡,看著。
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我不再去星巴克。接下來的咖啡記憶,在藍貓。而這是我第一次,也許也是唯一的一次,深深地愛上一間咖啡館。
(待續)
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
日本紀行--容納一切的鴨川
2013/8/18
從鞍馬山離開後,去了下鴨神聖。下鴨神社的周邊讓我印象深刻。
鴨川是一條縱貫京都東側的河。一條流經大城的河,卻乾淨地不可思議。整條河都有人下去水邊玩,即使是河川的下游處,那水也乾淨得像是能直接掬起來喝。
下鴨,鴨川的兩條支流匯流之處,生氣勃勃,水草叢生。有許多人到河邊--散步跑步的、玩水的、或坐或躺在河邊閒聊或野餐的,還有個老外在彈三味線。人不少,但相當空曠,稀鬆而自在。
陽光美好的午後,天空的雲是一絲絲的。
我看著這樣閒適慵懶的京都午後,彷彿整個人都要從下腹部化開來了。襯著後方大橋往來的車輛與巴士,那真是一幅奇異美好的光景。從沒想過這兩個圖像可以這樣結合在一起卻又如此自然,一點都不突兀,而這是一個京都周日的日常。
看著都要嫉妒起日本人來了。
類似的感覺也在我閒晃到下鴨神聖的住宅區時。街道很寬,路徑在恰到好處的地方曲折--既不直得令人緊張,也不過度蜿蜒。街上往來的車輛極少,偶爾自行車騎過的聲音只讓街道更顯寧靜。我在這裡得長凳上捲了根菸抽,看著午後斜陽裡,老式的一二層日式房舍和三層樓的公寓,不遠處平交道降下柵欄的噹噹聲慵懶響起,電車的聲音也擾動不了這個住宅區裡彷彿時間凝結般的氛圍。
我想起曾經在小時後感受過同樣的氛圍。
當我下午一個人在家,什麼事也沒做,聽到街上修裡紗窗紗門玻璃的廣播時。
日本的環境真的很好,街道非常舒適,所有的公共區域又都整理得一絲不苟,單純簡潔而美麗。但我想,真正讓我感受到這般寧靜自在氛圍的,不是這個環境,而是我的心。
我才發現,我已經很久很久--很久很久沒有什麼都不做,只是全心感受當下的環境與自己了。這麼多年,我總是在追求這個或那個,連吃飯有時都像個行程。如果沒有這次的慢旅行,我真的不會發現自己早就變成一台失控的機器。
旅程中,我只全心全意在途經的風景與感受自己的身體。到了另一個國家,一切都是新的,再沒有急急忙忙趕著些什麼的理由。我是如此享受每一次的迷路與尋找。
我才發現,我真正想要的,不是把台北變成京都或是搬去日本。我真正想要的,是擁有像鴨川那樣的空間--在心裡有一個這樣包容一切的空間,放得下那份寧靜。而那會是不論身在何處都不成問題的--只要我記得這份緩慢閒適,記得回到當下的路。
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
日本紀行--鞍馬山朝聖
2013/8/18
去了鞍馬山。
五年前,因緣際會去學了靈氣,也從那個時候開始觀照修行之路。鞍馬山是靈氣祖師臼井甕男了悟宇宙能量之處,這趟旅行只有這個地方是設定好要一訪之處,也算是個朝聖。有趣的是,參訪鞍馬山的過程卻讓我觀照到自己的心是如何不正。
去了鞍馬山。
五年前,因緣際會去學了靈氣,也從那個時候開始觀照修行之路。鞍馬山是靈氣祖師臼井甕男了悟宇宙能量之處,這趟旅行只有這個地方是設定好要一訪之處,也算是個朝聖。有趣的是,參訪鞍馬山的過程卻讓我觀照到自己的心是如何不正。
2013年9月6日 星期五
日本紀行--祭典
2013/8/17
在日本參加了兩個祭典。一個是奈良的萬燈節,一個是京都的五山送火。
我喜歡日本的祭典。沒有太多多餘的東西,一點都不花俏,單純而美好。
在奈良的時後,我們東逛西晃,走到了一個空無一人的神社,走了長長的路之後天已經黑了,弄不清萬燈節的會場在什麼地方。在晃到了一個停車場,問了一對情侶,他們才把我們帶到會場。
會場遍地是浮水蠟燭,裝在盛了水的白色圓筒裡。上萬個蠟燭閃著鵝黃色的光,一如夢境。那對情侶帶我們到「一人一灯受付處」,一人買了一個蠟燭,找了個地方,跟著他們點了燈,合十默禱。
我喜歡日本的祭典。沒有太多多餘的東西,一點都不花俏,單純而美好。
在奈良的時後,我們東逛西晃,走到了一個空無一人的神社,走了長長的路之後天已經黑了,弄不清萬燈節的會場在什麼地方。在晃到了一個停車場,問了一對情侶,他們才把我們帶到會場。
會場遍地是浮水蠟燭,裝在盛了水的白色圓筒裡。上萬個蠟燭閃著鵝黃色的光,一如夢境。那對情侶帶我們到「一人一灯受付處」,一人買了一個蠟燭,找了個地方,跟著他們點了燈,合十默禱。
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
日本紀行--四条烏丸老派小咖啡館
這個月中,我和Sol去了趟日本。
開了穆勒以後,長久以來在這個工作與機緣裡體驗著生活。學著為自己負起責任,學著在生活裡看見自己,一晃眼就過了三年。
好久沒有出去走一走。三年裡有那麼多的喜怒哀樂,有那麼多的學習,同時也在固定的角色扮演裡慢慢累積了很多的習氣與盲點。我已經忘了過去旅行時的自己。
在這次的旅行裡,我回想起來我是怎麼樣旅行,回想起來我是如何與腳下的土地接觸,也回想起許多遺忘許久的感受。我想一點一點的分享出來,為自己做個紀錄,也希望帶給有緣的朋友們一些東西 : )
訂閱:
文章 (Atom)